璎珞是什么意思和解释(特殊的项链——璎珞)
璎珞一词源自梵文,本是指印度贵族颈间佩戴的饰品。唐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汉地。汉语中的璎珞主要是指佩戴于颈部的串饰,多用珍珠、宝石和金银贵金属等串联制成。唐代高僧慧琳撰写的《一切经音义》就解释“璎珞”为“颈饰也”。

据唐代《钗小志》记载:“上皇令宫伎佩七宝璎珞,舞霓裳羽衣曲,曲终,珠翠可扫。”唐代的璎珞设计非常讲究,结构精细,制作材料更加丰富,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彰显着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其中以五彩翠玉璎珞最为著名。五彩翠玉璎珞是唐代宫廷中最为珍贵的饰品之一,由五彩玉石和白玉石镶嵌而成,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宋代时期,璎珞的种类更加丰富。除了唐代的传统设计外,还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款式和样式,璎珞的设计更加注重细节和工艺,制作材料多种多样,包括金、银、铜、玉石、珍珠、宝石、琉璃等。
1987年,一艘中国南宋时期的沉船被意外发现,命名为“南海1号”。一条全长1.72米,由四股八条纯金金线编织而成,人字形纹路,状若麻花的宋代金项链随之打捞出。它以葡萄纹饰长条带钩为首,4个环状搭扣成尾,中间为一桃心金坠饰,设计之精细,同样可见宋代首饰工艺的成熟和进步。

明清时期,璎珞的发展更加注重美学和装饰性,多为成对佩戴,颜色鲜艳,款式多样,装饰工艺精湛。明代的璎珞设计注重传统和宗教元素,多用于宫廷祭祀等场合,而清代的璎珞则更加注重个人装饰和时尚审美。
同时,一种特别的颈饰“长命锁”流行起来,它是悬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多为富贵平安之意。

到了近代,璎珞的制作和使用逐渐减少,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璎珞已经不再是一种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收藏品。但随着汉服热的兴起,璎珞作为一种传统配饰,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并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