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黔敖墓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黔敖墓
黔敖墓,位于齐陵镇镇刘家营村西,前李村东约60米处。墓高12米,周长60米。墓为土墓,在广阔的平原上给人一种肃穆凝重的感觉。随着岁月流逝,古墓被风雨不断侵蚀,再加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经常取土,致使古墓越来越小。但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现在古墓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提到黔敖墓,就要提到它的主人黔敖,就要谈到那个著名的“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黔敖是齐庄公时期的大夫。据《礼记·檀弓》记载,齐国有一年闹大的饥荒,死人无数。大夫黔敖,便在路旁设棚赈济逃难的人,以便他们逃到此处时能喝上口粥,吃上口饭。这样看来黔敖本是个好心人。扶贫赈灾也不是哪一个为富者所能做到的。也许来黔敖的摊上吃饭的人多了,他便有了一种救世主的凌人气势。在他心里,也许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当他饿急了,就会象狗一样过来讨吃的。但是他错了,他遇到了一个让他成名的无名氏。
有一天,来了一位逃荒的人。只见这人步履维艰,饿得快走不动路了。黔敖立即左手拿起一块食物,右手舀起一瓢粥,盛气凌人地说:“哎,来吃吧!”那个逃难的人抬起头来看着他,说道:“我正因为不吃唤来的食物,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黔敖听后愣住了,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了,竟然还这样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气节啊!黔敖赶快过来道歉。但是,那人却没有吃他的食物,随后便饿死了。黔敖想必是后悔莫急,他不该用世俗的眼光看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来讨他的残羹冷炙。这种宁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不是圣人又是什么!
千百年过去,这个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如今,故事的主人公黔敖就葬在这方矮矮的坟墓里。一个千年传诵的话题却流传四方。“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礼记·儒行篇》曾说:“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这些话,集中把儒家的观点表现了出来,一个真正的儒者是不畏强权,刚直不阿,但又和蔼可亲的。在儒家倡导的“士可杀不可辱”的思想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那个不食嗟来之食者的影子。《后汉书·烈女传》曾中有这样的记载:乐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钱,回家给了妻子。妻子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一位普通女子竟有这般骨气,想必是那个不受嗟来之食的人对这名古代女性的影响。自古至今,从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哪个不体现着“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和傲气呢?!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不受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后来指气节生命更宝贵,一个人不能为了苟活下去而不顾气节,随便接受人家的施舍。
黔敖墓把一个人的故事凝固在了历史和人们的记忆里。古墓幽幽,荒草萋萋,星转斗移,岁月轮回。荣华宝贵、金钱名利已是过眼云烟,惟有气节的魂魄依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骨气的支撑,那将失去挺拔的脊梁,失去高贵和荣耀。从这一点上讲,在今天,它又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黔敖墓让我们记住两个主人公,第一个是“不受嗟来之食”的无名氏,另一个才是黔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