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是什么部位?屋脊上的神奇动物

脊兽,中国古建筑屋顶上常见的动物装饰。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树枝交搭成的锥形棚架里,外围苫盖树叶、茅草或泥土,将吃剩下的猎物悬挂在尖顶周围,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屋顶上装饰动物的原始习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脊兽从保护木栓、铁钉,防止漏雨生锈,支撑屋脊连接部位的建筑构件,发展成了具有多种样式、多种风格、多种功能和寓意的民俗事象,间接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脊兽的颜色也有使用限制。黄色的等级最高,红色次之,用于修建宫殿寺院等:绿、青、蓝再次,用于修建官邸等;黑、灰等级低,用于修建普通民舍等。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位。屋脊上的兽形装饰,根据所处位置,有着不同的称呼和定义。


鸱尾,又称鸱吻、龙吻或正吻。是指处于正脊两端的兽形装饰,两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称吞脊兽。

故宫太和殿上的吻
“鸱尾”的称呼早在东晋时已出现,后自唐开始广泛使用“鸱吻”一词,宋代民间称“鸱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鸱吻多为张口吞脊的形态,清代时也常被称为“吞脊兽”。从元末到明清时期,鸱吻的形态逐渐从兽头演变为龙头,龙的形象更加清晰,直至完全变为龙躯,因而“龙吻”的称呼也应运而生了,清代北京民间也多称“正吻”。

鸱尾

鸱吻
此外,城楼或一些府第建筑的鸱尾也常被改做正脊兽。正脊兽也叫“望兽”,俗称“带兽”。它跟鸱吻的位置一样,所不同的是鸱吻尺寸大,眼睛朝里看,而它尺寸小一些,眼睛朝外看。

在正脊的两端,是四条垂脊,它们两两相构,构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装饰构件是垂兽。以垂兽为界,分成兽前和兽后两部分,垂兽之后叫垂脊,垂兽之前叫角脊。
在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中,歇山式屋顶比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在垂脊端部有垂兽,在戗脊端部有戗兽。

歇山顶

角脊上安设的一排动物雕饰,称走兽、脊兽。最前面的雕饰称仙人(宋称嫔伽),后面一排小兽多做蹲踞状,清代称走兽,宋代称蹲兽。蹲兽形态各异,口向上,或张或合,从前往后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多为尊贵、威猛、有盛德的象征,有明辨忠奸、通天入海之能。


套兽位于古建筑屋檐转角部位,是套在仔角梁端头上的兽形装饰构件。既有美化檐角,又有保护仔角梁顶端不受雨水侵蚀的功能。

围脊兽位于重檐式建筑的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上,因其围绕着屋顶而得名。


脊兽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系,火灾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大的灾害威胁,需运用五行相克中的“水”加以克制,故古代建筑在其屋脊上多安设与水有关的脊兽,如狎鱼、斗牛等。

在中国古代,“天”指自然环境,“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人们通过将脊兽这种集大自然中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的组合安设在屋顶之上,使建筑整体充满自然生气,充分体现其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乐记·乐论篇》中,“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制规定“中正”之位为至尊也,以“中正”来显示等级差别,表现君权受命于天的思想。建筑中的等级制度虽以多种方式组成,却都遵循着统一的规律,即社会顶层享有最高价值或是最具代表意义的装饰形式,并随社会地位逐级递减。脊兽的形制和色彩必须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建造和装饰,不得随意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