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审限
2025-01-11 01:22:19
审限,是指 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开始,到案件审结为止的法定最长期限。在这期间,法院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案件作出裁判。审限包括立案、审理、裁判、送达等各个环节,是评估司法效率的重要指标。
具体来说,民事案件的审限根据案件类型和审理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普通程序:
一审审限通常为6个月,若案情复杂或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经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若还需延长,则需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简易程序:
审限为3个月,不可延长。若3个月内不能审结,则转为普通程序继续审理,审限从法院正式立案的次日起算。
二审:
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审限为3个月,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限为30日,均不可延长。
再审:
再审案件的审限依据适用的程序确定,按照一审程序再审的适用一审普通程序的审限,按照二审程序再审的适用二审程序的审限。
此外,审限的计算不包括公告期间、鉴定期间和处理管辖问题的期间。
遵守审限规定对于提高司法效率、减少当事人诉累、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法院和法官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审理案件,确保在审限内完成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