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刘禹锡水平很高的一首诗)
刘禹锡的诗非常有特色,喜欢引用典故,另外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那都是推陈出新,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那份高超的手法,也是无人能及。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我个人比较偏爱这首《望洞庭》,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七言绝句,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生动有趣,把夜色中的洞庭湖描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望洞庭》创作的时间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当时刘禹锡被贬和州,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经过湖南洞庭湖,看到眼前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这么一首有经典之作。刘禹锡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其诗清新自然,很多的作品都是深入人心,譬如《乌衣巷》、《春词》、《竹枝词》、《秋词》等等,那都是不朽的经典,每一首都是家喻户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被贬和州正是由于此前参与了改革变法,也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另外还写诗讽刺了当朝的权贵,公元805年改革派王叔文被人弹劾,新继位的唐宪宗,开始全面废除变法。王叔文被判处极刑,而刘禹锡与其他的改革派,则是纷纷被贬到外地。刘禹锡先是被贬湖南朗州,在公元815年回到长安,可是他写下了《游玄都观》一诗,在作品中讽刺了很多的权贵,再次被贬到外地。

和州也就是安徽巢湖市一带,刘禹锡是先由夔州转运和州刺史,在经过洞庭湖时,诗人感慨万千,回想起了当年被贬湖南的经历,同时也在这首作品中,写出了月色下完全不一样的洞庭湖。整首诗没有高超的技巧,也没有引经据典,只不过是那么淡淡着笔,用最纯朴的文字,去描写洞庭湖夜色中的美景,所以短短的几句,不仅抒情同时美得令人心醉。

那整首诗也是比较好理解,在开篇的第一二句中,先是赞美了洞庭湖的景色,秋天月色中的洞庭湖可谓是如诗如画,月色下的洞庭湖,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诗人把洞庭湖比喻成还没有打磨的铜镜。而在最后两句中,又是从远处的视角来描写,看到的洞庭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好像是白色的银盘里面的一枚青螺。在这里白色的银盘比喻洞庭湖的水面,而青螺则是远处的君山。

刘禹锡在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每一句都出神入化,从开篇到结尾句句经典,这样的作品在《全唐诗》里比较少见,大部分的诗人,还是会先由景入情,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可是刘禹锡并没有那样写,而是另辟蹊径,完全是纯写景,并且写得极为巧妙,把洞庭湖比喻成各种不同的物体,以此突出洞庭湖不一样的美,所以全诗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虽然刘禹锡的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非常的坚强,从来不会向现实低头。其实在第一次贬,从湖南召回长安时,只要稍稍低头,不去写《游玄都观》,那种充满讽刺的诗,也不可能再次被贬,但是刘禹锡就是与别的诗人不一样,敢做敢当,觉得不满意,一定是要说出来。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也让他吃尽了苦头,同时使得作品也贴近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首《洞庭湖》看似寻常,其实每一句都别具一格,每一句都美得令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