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吗(端午节要注意什么?)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吃粽子,纪念屈原,赛龙舟,拜神祭祖、祈福辟邪,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但是今年不一样。民间称今年端午是“凶日”。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因此,趋利避害,大家记得3做,3不做,平安过端午!
1 做 戴艾包(或挂艾草)

民间有“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的说法,虽然夸张和恐吓了些,但是也强调了端午节戴艾的重要性。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夏季时候,这五种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毒物开始频繁活动,如果碰见,可能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因此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口悬挂艾草,或者给佩戴各种包有艾草的装饰品,比如艾包,艾绳。
《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因为艾草具有特殊的功效,可以祛邪避疫。也可以为家人祈求平安,健康。
尤其是夏季小孩,老人很容易被蚊虫叮咬生病,因此带着艾草的装饰品,有很好的防护作用,也可以添加香料,有助于睡眠。
2 做 吃五黄
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节吃这些东西,根据中医理论,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食用“五黄”可以驱邪避暑,消灾降福。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有的人家甚至会在房子四周洒雄黄酒。
雄黄酒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在古代,人们常用雄黄酒来解毒、治疗皮肤病等。
《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因此,端午节期间,大家可以适量喝一点雄黄酒,但是一定要少量,适量,因为喝多了对人身体不好,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另外:孕妇、儿童或肾脏功能不好的人,也一定不要饮酒。在这个节日里,平安,安康才是最重要的。
3 做 问候亲人长辈

端午节,本来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后来慢慢也演变成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现在人们也会在端午到临之间,走亲戚,送平安,安康。
因此,趁着节日,多关心父母长辈,表达一下孝心。子欲养而亲不待,别等到失去后悔。
我想,这也是端午节能称为法定节假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和亲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活在当下。
三不做,端午节期间,有些事情,尽量不要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尊重传统文化,平安度过节日。
1 不做 不说快乐
端午节,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就是“不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和清明节有点类似。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因为屈原在端午这一天,投江自尽,以身殉国,这是悲壮的一天,因此不能用快乐来说。
人们对屈原的缅怀,尊敬,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因此我们送祝福时,说:“端午节安康”,“端午节平安”,“端午节问好”等,来表达我们的祝福和人文关怀。
2 不做 送礼不送双
端午节少不了走亲戚,但是走亲戚送礼也是有一定说法的。
因为双数与“伤心”谐音。人们会觉得不吉利,因此送礼都选择单数来避免这个尴尬的说法。
人们都喜欢讨彩头,讨吉利。因此我们要了解和尊重一些传统文化,那些犯忌讳的做法,尽量远离,图个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当然选择礼物,不在于贵重,在于心意。
3 不做 不去危险地方
端午节,五毒也开始活跃,尽量不要去一些偏远地区,人少地方,很多有毒动物出没,如果碰到这些对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带来麻烦。
还有山间的河边等,夏季天气多变,很容易遇到突发事件,如果不会游泳,一人就不要离水太近。
端午节期间,记得3做,3不做,遵循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习俗,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