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第一村”藏着什么流量密码?|文化中国行
中国作家第一村,藏着什么流量密码?
东莞樟木头镇官仓社区,麻石路蜿蜒,水墨青砖房在红灯笼映衬下,格外古朴动人。这里,是“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所在地。

“中国作家第一村”。
前几天的清明假期,“中国作家第一村”游人如织,深圳、广州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不仅打卡了文学空间,还观看了当地特色的麒麟舞,品尝地道的客家美食。
经过两年时间改造,“中国作家第一村”2.0版本上新,“中国作家第一村”展馆、泊书店、墨引书房、麒麟馆等全新文化空间一一亮相,让这座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焕发新生,成为文化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样板。

“中国作家第一村”。
▶▶“中国作家第一村”2.0版本上新
官仓古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古村保留着客家建筑群,一座“正南门”门楼及12条纵横贯穿的麻石巷格局方正,在珠三角并不多见。
乾隆年间,清朝莞邑第一富豪——客家人蔡殷宝在官仓古村修建三家巷,三家人同居一巷,古村至今保留着蔡氏宗祠、斐然蔡公祠两座祠堂。随着古村逐渐破败,村民早已迁出。
借着文学的契机,古村迎来改造。2023年,作家村实体村落项目启动,迎来了新的蝶变。2万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筑经过修缮,活化为各具特色的作家工作室。
300多年的客家古村,迎来了天南地北的作家“入伙”。
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雪漠、魏红花、丁燕、赵勤等作家纷纷进驻工作室,放眼望去,它们既互相独立,又串珠成链。“实体化的作家村为作家提供了精神乐园,大家可以相互取经、相互取暖。”国家二级编剧、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康银说。

国家二级编剧、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康银。
“这里山清水秀,花可以一树一树地开放,还不乏火热的生活场景。这种环境宜动宜静,非常适合写作。”南方+记者来到官仓古村时,遇到在这里创作的中国作协会员、东莞作协主席团成员赵勤,十多年前,一直居住在乌鲁木齐的她来到东莞,被樟木头所弥漫的烟火气与松弛感深深打动,便下决心定居于此,计划从媒体人向专业作家转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赵勤。
赵勤说,得益于作家村提供的宽松创作环境,这些年,她可以不慌不忙地实地走访,心无旁骛地一手写虚构,一手写非虚构,“创作过程非常美妙,可以说,我的小说创作之路是从东莞起步的,而我目前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东莞完成的。”
如今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吸引天南地北的文学爱好者前来,已经有97名作家入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基地。
▶▶撬动文学产业链赋能“百千万工程”
古时,樟木头镇是东莞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如今,现代异乡人为文学逐梦而来。数百年来,这里一直都是异乡人逐梦的乐土。
文学如何激活沉睡300多年的古村?
两年时间,从“沉睡已久”的古村变身人气兴旺的作家村,作家村不仅进驻了书店、餐厅、咖啡馆等多元业态,麒麟舞、客家山歌、帐篷文化节等活动也为古村聚起人气、烟火气。

“中国作家第一村”。
巨大的变化在官仓社区发生——它的常住人口增长约30%,居民房屋的出租率也从50%提高至98%,租金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此外,社区集体资产也预计从1.13亿元增至6亿元。
今年以来,官仓社区努力延伸“作家村”产业链,推动作家宴会厅、作家村民宿等一批项目落地,探索研学游、亲子游等“体验式旅游”方式,并配套开发文创产品,推进版权交易、影视拍摄、企业宣传服务等业态配套服务产业,以此延长文学的产业链。
“我们是一步一步把商业的内容加进来的,不能打破作家村的平衡。其他的文创园或许会更重视空间的运营,而作家村的底层逻辑是文学,垂直、纯粹且更具有专业性。所以在选择活动以及商家的时候,我们需要更谨慎地去考虑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中国作家第一村”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李泽龙说。
据了解,作家村所在的官仓社区已经入选为全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而以官仓社区为蓝本的全镇“百千万工程”规划在全省获评“优秀”等。
“作家村、官仓社区要营造有‘造血’能力的文旅氛围。”官仓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小芝介绍,社区的作家驿站项目也将于今年8月启动,这是官仓社区串联全域旅游发展的第一步。作为作家村配套元素的延展,作家驿站将成为集研学、作家服务、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商圈。“要以作家村为依托,继续探索‘文学+旅游’‘文学+影视’‘文学+教育’等融合发展路径,让文学与艺术持续赋能‘百千万工程’。”
统筹:李培 郭珊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脚本/出镜:南方+记者 黄堃媛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作者】 戴雪晴;仇敏业;黄堃媛;杨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