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脆弱与学术的失落——由意公子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谈起


一
网红博主意公子今年出版了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书中所附“苏东坡一生的故事”年表,因出现了“镇压人民反抗”描述,遭到多方反对: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撰文《意公子指苏轼主张“镇压人民反抗”于史无据》;常州苏轼第三十世孙、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东称,如果意公子团队到常州销售污蔑先祖苏东坡的书籍,他会带领三苏后裔抗议;部分网民以“捍卫文化正统”之名对其施压。
经多方考证,无论根据相关历史文本还是根据苏轼的政治主张,均无“镇压人民反抗”的本意,图书中这一说法确为一种理解上的误读与表达上的错误。受此影响,作者被推送到舆论聚光灯下接受“照射”。
有评论认为,“苏轼作为文化符号,早已超越个体范畴,成为不同群体情感投射的对象。后裔、学者、网红博主对‘解释权’的争夺,本质是文化话语权的博弈。意公子以‘爱好者’身份介入专业领域,触动了传统学术圈对大众解读的警惕”。通过意公子的短视频内容来看,有精心的场景布置、用心的摄影剪辑、通俗易懂的文本文案、恰到好处的情绪传递等,由此包装出的内容具有精致化、可口性、潮流度等“蛋糕特征”,但在其作品颇受欢迎的同时,也曾被舆论批评“表达方式过于煽情和刻板,每次视频都是坐着、抱着一个枕头,缺乏变化和新鲜感”“看似优美华丽的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矮化和堕落,让人情绪亢奋但又感到麻木”。

二
网红是与受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网红影响受众的同时,受众也在塑造网红。
网红加入历史与文化的“大众解读”队伍里,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为迎合了大众反对权威单方面输出与枯燥教条传播的需求。不过,网红并未因为网友的追捧,而在内容生产方面打出“反权威”旗号,甚至还有着面向“学术”的隐形讨好。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想两头讨好,但本质上是服务于人设和传播。
不得不承认,网红在互联网上的“跑马圈地”,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学术圈的表达空间,但两者并无直接冲突的机会。一是学术圈专注于专业领域研究,二是网红并未对学术圈构成利益威胁。因此,当没有敏感争议性问题出现的时候,两者不交流、不兼容,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而当带有刺痛性的史实错误发生或出现价值观倒错时,学术圈人士“捍卫”的本能会被激发。由于站在文化高点上,传统学术圈对于网红传播的批评往往带有碾压的效果,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过激反应。
过往经验表明,庞大的粉丝量并不能给网红的网络生命提供长久与坚韧的能量。相反,海量的关注往往导致网红输出的内容以及网红本身都是脆弱的,容易被流量反噬。所以,一些网红往往喜欢强调自身在文学艺术、传统文化方面“爱好者”的身份,但这仅仅是一份单方面签订的“免责条款”,它所形成的隐形“防攻击墙”,只能应对一般情况下的批评。当其输出的内容出现严重失误或者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时,“爱好者”身份只能加重问题的严肃性与突出性,会放大身份与学术之间的悬殊差距。
三
网红介入传统文化传播,已成一个独特而又强盛的流行文化现象,在带动全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显而易见的引领效果。2024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九成用户会通过短视频直播获取知识。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短视频提供了娱乐满足的同时,也在提供着文化营养。至于这份文化营养是否“足斤足两”,不同受众会有不同感受。同样的短视频内容,会让网友点赞追捧,也会使学者和专家摇头。因此,对于网红在网络平台上掀起的传统文化热,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美丽且易碎”的一面。
团队的介入,为从事传统文化内容创作的网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但在追求“传播价值”与“知识价值”方面,团队会优先选择前者;短视频虽有“文化”之名,但实则将“娱乐”放在首位,否则将会损失流量。网络上流行的传统文化短视频,严格来说更为接近“娱乐产品”,网友亲近这部分内容,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对视频呈现的美妙氛围产生好奇,以现代观念解读历史人物提供了新鲜感,主播的叙述牵动情绪共鸣……如果看完这些短视频只留下些浅显的印象,是很正常的。毕竟,流于表面的抒情,缺乏严肃深入的探讨,使得这些内容的观赏特征大于文化价值,而受众仅仅凭借这些短视频内容,是无法进入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内的。
在观看网红主播精心呈现出来的短视频时,要意识到他们的“演员”身份。一段几分钟的短视频,可能是一个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出来的,这样的内容不但给视频加了滤镜,也给文化加了滤镜。如果某位网红可以长期走红,那表明其团队有非常用心的一面,也在小心翼翼地对待内容创作或加工。而一旦专业团体或学术人士与网红主播产生碰撞,则意味着两个形态的不兼容,同时也牵引出一个话题:网民为何爱看加了滤镜的短视频?专业话语体系的滞后性是否加剧了传播主体的结构性失衡?
2006年前后,央视《百家讲坛》曾造就一批教授明星,如易中天、阎崇年、于丹。当时的“学者明星化”曾引起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如今这一潮流早已淡去,低调的专家、学者群体仿佛又重回象牙塔。的确,在对传播平台的重视与传播工具的使用上,专家、学者的反应相对较慢,而掌握了新媒介与新潮流的年轻人借此机会争取到了诠释文化与传统的权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两个群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互补。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包容心态来更正“事实错误”,以温和态度来面对“内容责任”,或更有助于受众看见历史与文化的清流。知识素养不全面的网红需要专业的支持和温暖的鼓励,而失落的学术圈以及学术观点如果能够借助事件传播进入大众视野,无疑也是种双赢。
对“解释权”的争夺也好,对“话语权”的博弈也好,学术圈与网红主播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也不必闪躲与回避,更不要过度诠释甚至攻击。两个群体之间应建立面向受众的对话机制,通过探讨来融合网络语言与专业语言,使受众得到更为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和观点。如果学术圈人士能借此也成为网红,那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原标题:《网红的脆弱与学术的失落——由意公子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谈起》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