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自治县新店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绘就和谐乡村新画卷

“张大姐,您家门前的排水沟堵塞问题,我们联系了施工队,明天就来修缮。”4月15日清晨,老寨村网格长杨毅佩戴着党员徽章,亮明身份,敲响村民家门,这已是他本周第三次入户走访。
在玉屏自治县新店镇,像杨毅这样穿梭在村巷中的网格长、联户长共有287名,他们用脚步编织着基层治理的细密网络,而这正是该镇以党建引领“四维发力”,推动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组织体系立体化——小网格织密治理“一张网”
暮春的新店镇,青山环绕的村落里,红底白字的“党建+全科网图”的牌子格外醒目。牌上印着网格员、联户长姓名、联系方式和包保群众,成为党群连心的“暖心标识”。
“过去村里有事,干部跑断腿,群众还不一定满意。现在党员包户、网格到人,效率翻了几番!”丙溪村党支部书记夏文标感慨道。
近年来,新店镇构建“党委+支部+党员+群众”四级网格,将33个网格细化为191个联户单元,270名志愿者活跃在田间地头。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链条,让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我们村的联户长都是村民‘票选’出来的热心人,比如返乡创业的刘姐,不仅帮邻居代销土蜂蜜,还牵头调解了3起邻里纠纷。”丙溪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以富说。

召开“院坝协商会”。
治理手段智慧化——大数据跑出服务“加速度”
“没想到村里网格员走一趟,在手机上点一点,水管漏水问题当天就解决了!”沙水坪村村民李大姐向左邻右舍说起的正是网格员手中使用的“贵政通”平台,也正是新店镇治理的“神器”。
在新店镇综治中心,一块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全镇的民生数据。
“村民通过网格员、联户长在‘贵政通’平台上传诉求,系统会自动根据‘四色预警’分级处理。”新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徐远强点开手机端演示。
去年冬天,沙水坪村独居老人姚大爷在平台上发送“水管冻裂”的求助信息,党员网格员刘文忠接到系统派单后,半小时内就带着工具上门维修。
2024年,全镇通过智慧平台解决群众诉求800余件,办结时间较以往缩短90%。更便捷的是,政策查询、社保办理等20余项服务“一网通办”,让村民“足不出户办大事”。
“现在年轻人在外打工,家里老人用手机就能联系上我们,视频‘面对面’指导办手续。”网格员邓超说,科技赋能让治理更有“温度”。
网格服务精准化——小积分搭起党群“连心桥”
“我用300积分换了一袋大米和一桶油!”洞坪村村民刘大妈笑吟吟地说。
在新店镇,每村都有一家“积分超市”,超市里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整齐陈列,村民凭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活动积累的积分即可兑换。目前,全镇有9家“积分超市”,累计兑换积分34280分,兑换物资合计4.3万元。
积分的背后,是“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制度的精准落地。全镇367名农村党员每人联系8至10户群众,主动亮身份、践承诺,实时在线接单。去年汛期,党员服务队连夜转移低洼处群众;今春农忙时,致富能手党员带领群众改良黄桃种植技术……9支党员服务队累计解决群众难题480件。
积分不仅是“奖励”,更是“指挥棒”——党员参与治理的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协同共治多元化——院坝会架起民主“议事厅”
夜幕下,十几条板凳围成圈,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路灯维修事宜。“‘院坝协商’让我们成了主人翁!”老寨村村民杨再元说。
每逢周五,老寨村的侗家鼓楼广场总会围坐一圈村民,镇村干部、党员代表、乡贤能人“摆龙门阵”,这便是新店镇创新的“院坝协商”机制。
没多久,村民提出“村口路灯昏暗”的问题,老寨村党支部牵头协调企业捐资,15盏太阳能路灯两周内全部安装完毕。
“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老寨村在修订红白理事会专项村规民约时,村民共同约定“婚事新办不超过20桌”,党员带头践行,全村一年节约婚丧开支30余万元。
数据显示,新店镇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党建引领下的“四维发力”,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24年,全镇黄桃、油茶等特色产业产值增长20%,村集体收入平均达26万元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