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叙怀
时间像是一卷加速的画轴,好似刚从新春喜庆的欢闹中醒来,不觉间清明将至,人们还未从团圆气氛中戒断,恍恍然,又添上另一份思念。
关于清明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变化,到底是不同的。孩童时期的我,在这个总是落雨的季节里,看不透大人的忙碌,也读不懂诗句的含义,只是在跟随大人们故地祭奠祖辈时,拿着他们做好的彩色花串,这边挂挂,那边扯扯……看着时不时走过配置相同的乡亲邻里,蹦蹦跳跳的嘴里嘟囔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时的我,只是学会了一首清明的诗歌,却也不惑于长辈们,为什么对着那一棵棵柏树,泪水怅然划过脸颊,于是扮作鬼脸逗他们笑。直至今日,我才读懂这个节日的含义,那份沉甸甸的思念。
再长大一点的时候,老师会在课堂上教会我们,清明节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要祭祖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也可以户外游玩,踏青郊游。再特殊一点的记忆,就是每在清明时节,语文老师总会布置一篇作文,这算是学生时代每年的固定保留任务,刚开始的我还总想着敷衍了事,直到三年级那年外公因病逝世,我才真实地感受到生离死别的悲痛,我才知道这个小小的节日,是中国人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便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系结。
于是,我开始跟着长辈们一同认真筹备这个节日,村里的老人会提前开始,用艾草汁和面压面,最后煮好过水过油备用;再剪纸花,我一般总感兴趣于这个环节,看着老人们,拿着彩色的纸张,一把剪刀,咔咔嚓嚓间就成型了,然后用一根竹棍将他们粘在一起,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那时候的我也还是扮演了“捣蛋鬼”的角色,不过长辈们仍不厌其烦地帮助我顺利完成。最后,再拿上一壶白酒和买好的香纸,祭奠的所有用品算是备齐了。
一年又一年,伤怀又增几分,这些步骤,如今我也越来越明了,跟着他们挂纸花,撒凉面……只是在一样的流程里,渐渐发现自己的心境早已经不似从前那般懵懂。对亲人的思念,也随着清明的接近,而渐渐明晰。
上大学后,因为路途太漫长,我往往是在学校度过,那时候我才知道,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做艾窝窝,清明果。让这个节日又添几分艾草香。但不论哪种方式,不变的是对故去亲人那份最诚挚的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寄托。
后来,在每一个“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日子里,我读懂了那份“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心境,也让心中的那份思念在这个清明时节,伴随着艾草的清香,蒸腾在每一个芳菲四月天。(建新煤化:张雪瑞 责任审核:王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