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来自广东壮乡的“春日情书”|南方深读

2025-04-03 11:06:00

(在连山“三月三”,学一首壮族迎客山歌,时长共2分24秒)

一封来自壮乡的“春日情书”|南方深读

踏入小三江镇,漫山遍野的格桑花肆意盛开,铿锵的锣鼓声在山谷间回荡。

这座群山环抱的小镇,迎来了壮族儿女的欢庆时间。

小三江镇,位于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部,地处连山与怀集县交界处,以省洞水、甘宝水、文佳水三条溪流汇合地而命名为“三江”。

而有着1500多年历史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也是广东省壮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当地壮家儿女能歌善舞,素有“出门三步起歌声”的说法。

相传,旧时每逢墟日(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小三江周边的壮族男女青年聚集在三江墟旁的大榕树下互相对歌,其间姑娘会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小伙子则赠予信物,借歌传情择偶,由此形成歌墟。可以说,这是壮族人最古老的“春日情书”。

如今,这封壮乡“情书”面向范围已扩展至四海宾朋。

3月30日至31日,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广东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活动在小三江镇举行,主会场在田心村,分会场在三联村,这个国字头的“村晚”向全国各地游客发出了邀约。

“村民们扛着自家的斧头和剪刀,同心协力地把路边的树修剪得整整齐齐,他们希望向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呈现最好的面貌。”连山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中心主任、本届村晚导演陈艳云指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村道,向记者介绍。

节庆期间,在外务工的当地村民们纷纷返乡,一辆又一辆的旅游大巴驶入小三江镇,仅旅行社提供的数据显示,节庆期间约有30台旅游大巴来到村里。

镇子里大片大片的山田从秋冬迎来了春夏,马头山下的歌声也逐渐拨开层层山间迷雾。

“大众利”,进村先过一道“关”

“大众利(壮语大家好),壮家有个三月三,三月初三歌墟节呀歌墟节……”

31日当天,走进村晚主会场田心村,阵阵悠扬婉转的山歌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身着鲜艳亮丽民族服饰的壮族力妹、莆佐力(壮语里姑娘、小伙子的意思)排成整齐的队伍,手持酒碗站在路边。

陈艳云介绍,这是壮族人的拦路山歌迎宾礼,“想要进村得先过一道‘关卡’,要么对上当地人唱的山歌,要么喝下一碗糯米制的‘拦路酒’。”

在村里老人们的印象里,每逢“三月三”,春季农忙刚告一段落,当地人就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来到墟场对唱山歌,以歌寄情,以求丰年。

“今年,广东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成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这是全国性的活动,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清远是岭南绿都,山水条件得天独厚;作为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独特而浓郁。我们希望把握这个契机,让更多人认识小三江镇、连山乃至清远的文化图谱。”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与非遗科科长徐小华说。

节庆当天,气温很低,天空还飘着小雨,但游客们的热情丝毫不减。村晚开幕前,一些游客兴致勃勃地加入到当地的竹竿舞中,双脚在不断开合的竹竿间灵活跳动,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在靠近演出舞台的格桑花田处,到处是打卡拍照的游客,一些大爷大妈还颇有兴致地在田地里跳起了舞,拍起了短视频。

由壮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梁联英带队的山歌表演格外受欢迎,这支山歌队站在村道两侧“以歌迎客”,清亮的嗓音一开腔,让人耳目一新,质朴又生动,“我们壮族人见山唱山,见水唱水,希望游客们能在我们的歌声中听见小三江的好山好水。”梁联英热情地说。

一切准备就绪,村晚开幕了。舞台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和观众,不远处的小平楼阳台视野极佳,当地村民们成群结队地站在阳台上观看演出。

陈艳云介绍,这场节庆举办两日,但筹备工作却花了两个多月,“大家很‘给力’,我们还招募了县里250多名群众参加开幕式演出和迎宾工作,尽管参加演出是没报酬的,但大家都很积极。”

今年53岁的壮家人梁联英,是小三江赫赫有名的“金嗓子”,见证了当地“三月三”歌墟节一路以来的变迁,也深切感受到镇子里的变化。

“节日花样越来越多,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亮点,从以往增加舞龟鹿鹤、舞龙这些表演,到现在还有篝火晚会、夜市,人气越来越旺,我们村民们也在期间通过卖糍粑、壮绣等土特产增加了不少收入。”梁联英说。

连山“三月三”歌墟节,这场原本藏在深山里的壮族民俗节庆,在与“村晚”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连山壮族山歌“出圈”“破圈”

本届村晚最大的亮点之一,无疑是首日在三联村举办的“粤湘桂”山歌邀请赛。

连山地处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当天来自三省(区)的山歌爱好者共同即兴对歌,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斗歌对决。

比赛设于三联村歌墟广场的大榕树下,赛前广场上人头攒动,弥漫着蓄势待发的气息。壮族儿女们的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里的孩子们在广场里兴奋地跑来跑去。

歌墟广场中央,一支由10余人组成的舞火蛇队伍造势暖场,他们手举蛇珠(蛤蟆)走在火蛇前面,以珠戏蛇。据本地村民们介绍,这一习俗是在祝愿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比赛开始,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带来一曲《天堂怎比我瑶家》,这支6人队伍一出场,灵动而高亢的歌声赢得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继去年在山歌邀请赛中夺得一等奖后,今年这支队伍再度卫冕。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等山歌队都带来了风格各异的演出,贺州队领队陶明友感慨:“大家跨越了地域省份的隔阂,正一起为山歌传承努力着。”

据陈艳云介绍,今年是第二届“粤湘桂”山歌邀请赛,当地政府希望将这一比赛打造成特色品牌活动,推动三省(区)非遗文化交流互鉴,让连山壮族山歌“出圈”“破圈”。

壮歌不仅是连山山野间的天籁,更是刻进当地壮族同胞血脉的文化密码。自2018年连山壮歌被纳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来,来自大山的壮歌古韵早已走出广东,传唱范围越来越远,山歌也为壮家儿女们插上了翅膀,让她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舞台。

去年,连山一支绣娘山歌队去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登上“村歌嘹亮”全国展演舞台。谈及此,其中一位绣娘覃春茵真诚地向记者表示:“在山里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这是我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见识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绣娘也是梁联英的学生。作为省级壮歌非遗传承人,当地政府出资为梁联英成立了壮歌创承室,并邀请她在当地校园等机构开授山歌课程。7岁放牛时开始学山歌,如今10分钟就能编一首山歌的梁联英,努力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会有老了、唱不动的时候,但壮歌要一直传承下去。”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徐燕琳对“三月三”民俗节庆颇为关注。在她看来,传承山歌的意义不仅为了文化发展,更有助于打造当地新产业形态。

山歌为形、产业为根,山歌文化不能单一地传承,借此打造‘山歌+’产业生态,将传统文化、农业资源与创新营销结合,更有助于发挥文化赋能经济的作用。”她提到,旅游、文创、直播是重要切入口,“开办山歌游学班、开发地方性文创、打造山歌直播间带货农产品等方式,既能助力文化传承,也能联动农文旅,让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优质文旅资源不再“巷深香掩”

在三联村的非遗演出现场,一位头发花白、背着黄色书包的大爷格外引人注目,他娴熟地举起自拍杆进行直播。

大爷名为韦书贵,是小三江镇本地人,今年60岁。交谈得知,他是村里的“乡村新闻官”,经常对小三江特色非遗活动进行直播,在抖音上有4000多名粉丝。直播过程中,他也会推销蜂蜜等当地农产品。“近年通过电商、带货农产品,累计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

在连山,这样的“乡村新闻官”共有27人,是当地县委宣传部特设的工作项目。据连山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这批乡村新闻官不仅用连山话、壮语、瑶语等民族语言在村镇开展国家政策方针等理论宣讲,还会借助电商平台,助推当地农产品线上销售。

据了解,近三年,当地乡村新闻官通过直播推介农特产品,吸引、拉动消费420多万元。本次节庆期间,有9名乡村新闻官来到现场进行直播,此外现场还能见到不少非官方邀请、自发架着手机直播的村民。

活动期间还特设农特产品美食街,摊位上色彩斑斓的五色糯米饭、滑嫩爽口的猪血酿、软糯香甜的糍粑等各色民族特色小吃香气扑鼻。此外,连山特有的山珍干货——丝苗米、鸡枞菌、山苍子、山茶油等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挑选。

节庆的火热,正转化为发展的动能。数据显示,在连山本次为期两天的“村晚”活动中,共吸引了全国2.67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428.45万元。

“民俗节庆等优质文旅资源能有效激活乡村经济,实现‘以节促产、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徐燕琳认为。

擦亮文旅名片只是开始,为当地招商引资助力则是更深一步的落棋点。

近年来,连山创新探索“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一镇一节”特色活动开展,一条“节庆引流—产业变现—品牌增值”的连山路径正隐隐浮现。例如,本届连山“村晚”举办地所在的镇域温泉资源丰富,田心村委会班北村、三才村委会马头山村及加田片区的大风坑自然保护区(市级)都蕴含着温泉资源,且近年开发的马头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已进入试营业。

“我们也希望结合‘三月三’壮族歌墟节、马头山温泉等资源做好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到此投资,将小三江打造成大湾区的康养基地。”小三江镇党委书记蒋武强说。

暮色渐沉,游客散去,但小三江镇并未归于平静,村子里时不时传来悠扬的山歌调子,这歌声乘着晚风,掠过格桑花海,拂过温泉氤氲,将节庆的欢腾酿成乡村振兴的绵绵长调。

对话

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与非遗科科长徐小华:

人聚则财聚,用好“村晚”平台

连山小镇的“村晚”,打造了一场跨越市域、省别的文化盛宴。

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与非遗科科长徐小华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展示窗口,希望能以这次“村晚”为契机,让更多人发现清远少数民族非遗之美、文化之美。

南方+:今年壮族“三月三”歌墟节取得的反响如何?

徐小华:今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往年更热闹了。一方面,群众参与积极性依旧高涨,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节日;另一方面,活动宣传到位、活动类型丰富,有很多旅行社组团过来,2天迎来了30台大巴,还有自驾游车辆等。我们看到了周边群众和游客们的热情,当天下午,展销的产品基本已被“扫荡一空”。

南方+:以清远本地为例,您认为办一台“村晚”,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徐小华:无论是“村晚”抑或其他非遗民俗展演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让人们“看到”。作为本次“村晚”主办方,清远连山是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位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3项。这些都是地方土生土长的,带着芳香泥土味的文化瑰宝。

优秀非遗民俗往往抒写着人民群众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当代年轻人,追求多元化文化,更容易对非遗“上头”,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传承也更容易“出圈”。“村晚”的大舞台,能让优秀非遗作品得到更多关注,有助于推动优秀非遗从“主流”成为“潮流”,让非遗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发展。

南方+:您认为“村晚”对于推进“百千万工程”,赋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实际意义?

徐小华:“村晚”是对地方农文旅体发展的一次全面展现。在本次“村晚”中,为期两天的活动共吸引了全国2.67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428.45万元。这样的效益非常可观,也充分展现了地方产品的潜力,有力赋能“百千万工程”。

“村晚”是推广地方非遗民俗的平台,随着非遗民俗的“出圈”,成为当地“文化名片”,也将吸引更多游客到来。人聚则财聚,旅游收入也随之而来。此外,也有机会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关注当地的农特产品,形成投资兴业。

粤动“村晚”——文旅赋能“百千万”

开栏语:

自文化和旅游部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以来,“村晚”以春、夏、秋、冬为时序轴,在全国各地乡村铺展开一幅动态长卷。着眼广东,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四季村晚”将舞台搭建在田间地头,游客与村民互动,促进了非遗技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文化资源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也将带动文旅产业成为富民的新业态。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陈立楷 黄津

策划:罗彦军 李贺

统筹:李培 王会赟 伍青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作者】 赵媛媛;姚志豪;李培;陈立楷;伍青;黄津;杨奇

南方深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